随着水十条、气十条、土壤十条的发布,环保产业进入2.0时代,环境产业越来越多的服务开始面向效果。
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状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通过书面通知、约谈或者公告等形式,对超载地区、临界超载地区进行预警提醒,督促相关地区转变发展方式,降低资源环境压力。
四、保障措施(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统分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强化政府监管能力,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形成监测预警合力。对不超载地区,鼓励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巩固和提升耕地质量,实施草畜平衡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政务互动平台,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对临界超载地区,暂停审批高耗水项目,严格管控用水总量,加大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对监管不力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实施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需求,既强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又着力完善配套政策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在采暖季环保限产严格、中性和宽松三种情境下,分别对应钢铁减产量为0.31亿吨、0.28亿吨和0.26亿吨,占2016年同期采暖季粗钢产量的11.7%、10.8%和9.8%。
天风证券分析师认为,在目前产能结构下,氧化铝、预焙阳极均存在缺口。今年采暖季环保限产与往年不同,首先,今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的考核年,大气治理效果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多行业全面限产停产方案提出,在2017年采暖季前(11月15日前),京津冀及周边区域要提前完成化解过剩产能任务,2+26城市完成72台机组、398万千瓦的燃煤机组淘汰,淘汰的燃煤机组要实现电力解列或烟道物理割断。2+26城市要实施钢铁企业分类管理,按照污染排放绩效水平,2017年9月底前制定错峰限停产方案。
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艰巨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同时,钢铁有色水泥行业全面限产停产,采暖季唐山等城市钢铁限产50%,电解铝和氧化铝企业限产30%以上,水泥建材全部停产。
近日,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及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共同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周期品价格将获支撑在采暖季环保限产停产政策预期下,钢铁、有色、化工迎来了几轮上涨潮。建筑企业的日子不好过。2017年10月底前,2+26城市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户以上。
此次《方案》提出的PM2.5的最新控制目标及举措,均是在大气十条基础上进一步加码。目前成都、浙江等部分地区砂石场已关停,砂石需现金采购,且有价无货。全国多地水泥厂家限产、停产,生产成本加大,水泥价格被迫上涨,一些地区已出现货源紧缺。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辛集4市(县)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5%,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20%。
受原材料紧缺且价高的影响,8月以来地区商混价格持续上涨,并且很多地区处于严重缺货状态。这些因素决定了今年秋冬季环保措施将更严格。
为此,方案明确,秋冬季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根据安排,2017年9月底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管理相关机构应完成组建筹备和试运行工作,并逐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
其次,冬季限产已经不是单纯26+2城市的范围,山东、河北等地的非26+2城市也加强环保举措,以应对冬季环保问题。第三,上半年钢铁、有色、煤炭等企业盈利普遍较好,将积极响应环保政策以保护自己的蛋糕。据了解,8个督察组于8月7日至15日陆续实施督察进驻,对吉林、浙江、山东、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团)开展督察工作,实现对全国各省(区、市)督察全覆盖。此外,《方案》提出,将加大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向2+26城市予以倾斜。方案要求,各地应结合本地建材行业产业特征,提出更大范围错峰生产要求。停工的影响有多大,想必各位建筑同仁都很清楚。
今年的环保督查,堪称史上规模最大、惩治力度最大。钢铁阶段性供需格局有望大幅改善。
石家庄、唐山、邯郸、安阳等重点城市,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以高炉生产能力计,采用企业实际用电量核实。多位业内专家认为,环保限产措施收严,将对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医药行业中的相关限产产业形成供给端收缩,产生推升价格的预期。
随着违规产能的关停以及采暖季环保限产,缺口逐步扩大,预计氧化铝缺口约为800万吨,预焙阳极缺口约为150万吨。在大气十条设立的京津冀空气质量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考虑到下半年逐渐步入供暖季,环保压力会更大,因此环保政策将持续收紧,以实现大气十条的政策目标。
采暖季环保限产将波及大部分铝产业链。太原、石家庄等城市甚至上升30%以上。加快区县监测网络建设,2017年10月底前,2+26城市所有327个区县全部建成包含SO2、PM2.5、O3等六项参数在内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受此轮环保督察影响,大片建筑工地停工,企业关停。
秋冬季京津冀大气治理任务非常艰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除了民生保障物资等,环渤海地区港口集疏运车辆禁止进出港区。
据环保部数据,受2017年1、2月份重污染天气影响,京津冀2+26城市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增长5.4%,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涉及原料药生产的医药企业涉VOCs排放工序、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机溶剂的农药企业涉VOCs排放工序,在采暖季原则上实施停产。
在治理措施上,方案提出全面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任务。工业企业大宗物料实施错峰运输。
同时,钢铁、焦化、建材、有色等多个行业在采暖季将错峰生产。8月7日,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率先进驻四川省开展督察工作,拉开了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序幕。方案提出,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尤其是,如今工业集聚区越来越多,统一管理和监测被提上了日程。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环境监测产业发展方向会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靠拢。根据业内人士预测,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在未来3到5年内已经能够看到800亿到1200亿的投资空间,而且增长空间尤为乐观。
为此,《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多项政策密集出台,带动了环境监测行业的市场需求。放在环保行业,环境监测数据就是要先行的粮草,更是环境治理和成果验收的眼和耳。
由此可见,工业废水监测需求会加速释放,推动市场升温。公开数据表明,十二五期间,环境监测行业复合增速保持在17%左右,而十三五,这个数据可能将增至2成以上。